你的位置:11选5玩法中奖概率 > 新闻动态 > 俄乌打了1000多天,各国终于觉察到不对劲:中国最开始的选择没错

俄乌打了1000多天,各国终于觉察到不对劲:中国最开始的选择没错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3:45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2025年9月,俄乌冲突进入第四个秋天。这个月发生了一件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:三架失控的无人机击中了波兰东南部的一个北约后勤基地。虽然没有人员死亡,但造成了两名北约后勤人员受伤。这是三年来战火首次波及北约领土。尽管各方很快表态称“并非有意攻击”,但这次擦边的事件,仍让欧洲各国的紧张情绪被彻底点燃。

目前的战场呈现出僵持状态。乌克兰依靠F-35战机的支援,勉强守住了第聂伯河的防线;而俄罗斯则控制了乌东约28%的地区。相比2022年冲突爆发初期的“闪电战”,现在的局势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,双方都在消耗,却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。

在这场混乱中,中国的选择越来越被认为是明智的。回想2022年春天,中国宣布“保持中立”时,曾遭到西方舆论的讥讽,甚至被德国《明镜周刊》画成“骑墙的熊猫”。然而三年过去,这种看似不够强硬的表态,实际上体现了对复杂局势的清醒判断。中国既没有加入制裁俄罗斯,也没有向其提供军事援助,而是保持平衡。

展开剩余75%

这种立场背后,是对大国博弈本质的深刻理解。国际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“站队”问题,而是涉及能源、粮食、贸易通道等紧密交织的命脉。比如,当欧美企业因制裁退出俄罗斯时,中国车企迅速填补市场空缺,在俄市场份额从不足10%飙升至45%;当西方切断俄罗斯能源出口时,中国以优惠价格扩大进口,既满足了自身需求,又为俄罗斯提供了经济支撑。西方批评中国“钻空子”,但事实上,如果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未参与制裁,那么到底是谁在“孤立”谁?

美欧往往习惯用季度来评估政策成效,而中国更擅长用长期的眼光来观察局势。这种差异在三年冲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比如,美国2023年推出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原本是为了吸引欧洲制造业,但两年后真正受益的却是墨西哥和东南亚。欧盟对俄能源禁运,反而导致德国汽车产业成本大幅上升,不少中小企业不得不把生产线转移到土耳其。

与此相对,中国则持续在全球南方布局“柔性供应链”:印尼的镍矿、阿根廷的锂矿、中东的光伏电站,这些看似分散的投资,实际形成了一个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网络。当美国一再宣布“史上最强制裁”时,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石油人民币结算额已突破千亿元。这种做法就像中医所说的“通则不痛”,保持通畅比强行打击更符合系统规律。

事实证明,2022年美欧预测俄罗斯经济会在三个月内崩溃的判断过于乐观。三年过去,俄罗斯依靠能源出口和战时经济调整撑住了局面;乌克兰在西方武器支持下虽有反攻,但成效有限;而欧洲却因能源依赖被迫以高价购买美国天然气,德法工业外流,美国军火商获利,最终买单的却是纳税人。结果成了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。

与美欧不断加码制裁和军援不同,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:不选边,不火上浇油,而是推动通过谈判解决争端。2023年2月,中国发布了《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》文件,从尊重主权到停火止战、从推动和谈到解决人道问题,提出了12条建议。同时,中国红十字会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援助,中国特使也在莫斯科和基辅之间来回奔走,努力劝和。

到了战争的第1000天,那些曾批评中国“骑墙”的声音开始转向。欧洲内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:这场冲突继续打下去没有赢家,只有无休止的消耗。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承认“冲突长期化超出预期”,法国总统更直言“欧洲需要战略自主”。

但问题在于,光有认识还不够,如果美欧依旧只顾政治算计,而不积极推动谈判,战火就难以熄灭。中国早已看清这一点:这场仗,注定没有胜利者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抖音电商将打通即时零售与电商业务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11选5玩法中奖概率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